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病症——蚕豆病。你可能听过,但未必了解。蚕豆病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得蚕豆病?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蚕豆病的定义
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也称为G6PD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这种病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在接触某些物质(如蚕豆、某些药物、某些食物等)后,会发生溶血现象,从而导致贫血、黄疸等症状。
二、蚕豆病的病因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具体来说,是G6PD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中的G6PD酶活性降低或丧失。G6PD酶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够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当G6PD酶活性降低或丧失时,红细胞就容易被氧化破坏,从而引发蚕豆病。
三、蚕豆病的临床表现
蚕豆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慌等。
2. 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升高,导致皮肤、黏膜等出现黄色。
3. 血红蛋白尿:患者可能会出现尿色变深、尿液泡沫增多等症状。
4.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
5. 发热:蚕豆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
四、蚕豆病的诊断
蚕豆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可以发现贫血症状。
2. G6PD活性测定:这是确诊蚕豆病的关键,通过检测G6PD酶活性,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蚕豆病。
3. 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筛查是否患有蚕豆病。
五、蚕豆病的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1)避免接触诱发蚕豆病的相关物质,如蚕豆、某些药物、某些食物等。
(2)对于有家族史的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蚕豆等可能诱发蚕豆病的食物。
(3)加强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史的夫妇,可以提前进行遗传咨询,了解是否适合生育。
2. 治疗:
(1)蚕豆病发作时,首先应停止食用诱发蚕豆病的食物,如蚕豆等。
(2)给予支持治疗,如输血、补液等。
(3)针对病因治疗,如使用G6PD酶替代疗法等。
下面,我将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一下蚕豆病的相关信息: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蚕豆病,也称为G6PD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 |
病因 | 由G6PD基因突变引起,导致G6PD酶活性降低或丧失。 |
临床表现 | 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发热等。 |
诊断 | 血常规检查、G6PD活性测定、基因检测等。 |
预防 | 避免接触诱发蚕豆病的物质、加强遗传咨询等。 |
治疗 | 停止食用诱发蚕豆病的食物、支持治疗、病因治疗等。 |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了解蚕豆病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更多关于蚕豆病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什么是蚕豆病
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就称为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
患有这种病的病人平时是健康的,对生命和寿命都没有影响的,但吃了蚕豆或服了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磺胺药,抗疟疾药等)后1-3天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黄疸,尿液呈茶色或酱油色等症状,即发生溶血现象,偶尔也会在流感,肝炎,肺炎,伤寒等病过程中发生。遇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医。
严重时要输血,只要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般是不会有危险的。此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一般规律是,父亲患病,可以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母亲患病可以将病传给约半数女儿和儿子。父亲或母亲有这种酶缺乏时,婴儿出生时应及时抽血检查,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新生儿黄疸加重,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扩展资料:
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溶血具体机制不明,同一地区G6PD缺乏者仅少数人发病,而且也不是每年进食蚕豆都发病。
由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所以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本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绝大多数病例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
表现
蚕豆病起病急遽,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如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症状有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巩膜轻度黄染,尿色如浓红茶或甚至如酱油。
一般病例症状持续2~6天。最重者出现面色极度苍白,全身衰竭,脉搏微弱而速,血压下降,神志迟钝或烦躁不安,少尿或闭尿等急性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的表现。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致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蚕豆病
什么是蚕豆病它有什么症状,生活应该方面应该注意哪些…
俗称蚕豆病,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全世界约2亿人罹患此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患病率为0.2-44.8%。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高。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1病因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传缺陷者在食用青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蚕豆病,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够的NADPH以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蚕豆种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产生溶血反应。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作用,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当G-6-PD缺乏时则红细胞被破坏而致病。
2临床表现
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溶血性贫血大致相同。分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感染性溶血、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临床类型。本病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多数患者,特别是女性杂合子,平时不发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60年代在广东兴宁地区在蚕豆收获季节曾爆发G6PD缺乏症的流行,导致许多患者的死亡。G6PD缺乏症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据中山医大的一项统计表明,患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中,约50%的患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其中约12%可发展为核黄疸,导致脑部损害,引起智力低下。
3检查
1.血象
①血红蛋白急剧下降。重者降至10克/升以下。
②红细胞最低降至0.5×1012/升以下。
③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0.20。
④外周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增多。
⑤白细胞升高,可达(10-20)×109/升,甚至呈类白血病反应;
⑥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
2.骨髓象
①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均明显增生,年龄越小粒细胞系增生愈明显。
②红细胞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尿检查
①尿呈酱油色、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洗肉水色、黄色等。
②尿隐血试验阳性率可达60%-70%。
③尿检验可见蛋白、红细胞及管型,尿胆原及尿胆素均阳性。
④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减低。
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减低。
4诊断
该病通过性联不全显性遗传,G-6-PD基因在X染色体上,病人大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在生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日(1-3天)内突然发热、头晕、烦躁、恶心,尿呈酱油样或葡萄酒色,一般发作2-6天后能自行恢复,但重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循环衰竭危及生命。可通过病史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大于75%),特别是荧光点试验诊断。
5治疗
G6PD缺乏症在无诱因不发病时,与正常人一样,无需特殊处理。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严格遵照以下健康处方,预防发作。其次是对妊娠晚期孕妇或新生儿服用小剂量苯巴比妥,可有效减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输血是本病急性发作时最有效的疗法,其次是纠正酸中毒、处理肾衰。轻中度溶血患者一般用补液治疗。
什么叫蚕豆病
您好!
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在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情况下,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易发人群:
这种病多见于儿童,男性患者约占90%以上。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早期症状有厌食、疲劳、低热、恶心、不定性的腹痛,接着因溶血而发生眼角黄染及全身黄疸,出现酱油色尿和贫血症状。严重时有尿团、休克、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重度缺氧时还可见双眼固定性偏斜。此时如不及时抢救可于一至二天内死亡。所以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人,应马上送医院诊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