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作为我国传统的水果之一,以其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柿子并非万能,有些食物与柿子同食可能会引发不适。本文将为您揭秘柿子不能与哪些食物一起吃,助您健康饮食。
一、柿子与柿子皮
1. 柿子皮不能与柿子同食
柿子皮中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单宁酸具有收敛作用,与柿子同食容易导致胃柿石的形成。胃柿石是一种由胃酸与柿子中的单宁酸结合形成的硬块,严重时会引起胃痛、呕吐等症状。
2. 柿子皮不宜生食
柿子皮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生食柿子皮容易引发中毒。因此,食用柿子时应将柿子皮削去。
二、柿子与酸性食物
1. 柿子不宜与酸性食物同食
柿子中的单宁酸与酸性食物中的酸类物质结合,会形成难以消化的沉淀物,加重胃部负担。常见的酸性食物有:柠檬、橙子、柚子、山楂等。
2. 柿子不宜与酸味调料同食
如醋、酸菜等调料中含有酸性物质,与柿子同食会影响消化,甚至引发胃柿石。
三、柿子与高蛋白食物
1. 柿子不宜与高蛋白食物同食
柿子中的单宁酸与高蛋白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难以消化的沉淀物,影响消化吸收。常见的高蛋白食物有:牛奶、豆浆、鸡蛋、鱼肉等。
2. 柿子不宜与肉类同食
柿子与肉类同食,容易导致胃柿石的形成,引起胃痛、呕吐等症状。
四、柿子与海鲜
1. 柿子不宜与海鲜同食
柿子中的单宁酸与海鲜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难以消化的沉淀物,加重胃部负担。常见的海鲜有:虾、蟹、贝类等。
2. 柿子不宜与海鲜调料同食
如姜、蒜、料酒等调料中含有刺激性物质,与柿子同食会影响消化,甚至引发胃柿石。
五、柿子与酒
1. 柿子不宜与酒同食
柿子中的单宁酸与酒精结合,会加重胃部负担,引发胃柿石。酒精还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痛等症状。
2. 柿子不宜在饮酒前后食用
饮酒前后食用柿子,容易引发胃柿石的形成,加重胃部不适。
六、柿子与药物
1. 柿子不宜与某些药物同食
柿子中的单宁酸与某些药物结合,会降低药物的效果,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2. 柿子不宜在服用药物期间食用
服用药物期间食用柿子,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加重病情。
八、总结
柿子虽美味,但并非万能。了解柿子与哪些食物同食易引发不适,有助于我们健康饮食。在享受柿子美味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柿子与柿子皮同食;
2. 避免柿子与酸性食物、高蛋白食物、海鲜、酒等食物同食;
3. 避免在服用药物期间食用柿子。
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饮食,远离食物相克带来的困扰。
吃柿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柿子和海带同食,导致胃肠道不适。
富含钙离子海带和鞣酸量多的柿子一起食用,海带中的钙离子可与柿子的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结合物,容易影响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导致胃肠道不适。
2、柿子和酒同食,造成肠道梗阻。
柿子性寒,而酒味辛微苦,性大热有毒。酒类入胃刺激肠道分泌增多,柿中鞣酸与胃相遇,又形成稠黏状物质,易与纤维素绞结成团,形成凝块,既难于消化又不易排出,久之造成肠道梗阻。
3、柿子和鹅肉同食,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鹅肉是全价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蛋白质与柿中鞣酸相遇,易凝结咸鞣酸蛋白,聚于肠胃中,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4、柿子和螃蟹同食,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
柿、蟹皆为寒性,二者同食,寒凉伤脾胃。螃蟹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柿子时吃螃蟹,螃蟹里的蛋白质与柿子中的鞣酸相遇,可在人的胃中发生凝固,变成不易消化吸收的团块,出现腹痛、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扩展资料:
吃柿子的好处:
1、清热止咳:柿饼上的柿霜具有清热润燥、化痰止咳的功效,对于肺热咳嗽、喉痛咽干、口舌生疮等症有明显的疗效;
2、降气止咳:柿蒂对于呃逆、恶心、百日咳及夜尿症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降压止血、抗菌消炎:柿叶制成茶,经常饮用,能增进机体新陈代谢,利小便,通大便,净化血液,使机体组织细胞复苏,并对稳定和降低血压、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消炎等均有益处;
4、适合于甲状腺病人食用:新鲜的柿子含碘量很高,甲状腺肿大的患者食用柿子有一定的益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秋吃柿子谨防4大禁忌 空腹吃柿子伤肠胃
柿子不能和什么食物一起吃
柿子:忌蟹、水濑肉、红薯、酒。
一.蔬菜类:
1.萝卜:忌桔子、胡萝卜、何首乌、地黄、人参。
2.胡萝卜:忌西红柿、辣椒、石榴,莴苣、木瓜,最好单独吃或肉类烹调。
3.甘薯(红薯,白薯,地瓜,山芋):忌柿子、香蕉。
4.黄瓜:忌含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如西红柿、辣椒等同时烹调。
5.茄子:忌黑豆、蟹。
6.韭菜:忌菠菜。
7.小白菜:忌黑豆、花生、毛豆、苋菜、猪肉。
8.菠菜:忌豆腐、韭菜。
9.南瓜:忌与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食,忌羊肉。
10.香菜:忌与补药同食,忌白术、牡丹皮。
11.苦菜:忌蜂蜜。
12.辣椒:忌羊肝、南瓜。
13.芹菜:忌黄瓜。
14.花生:忌蕨菜、毛蟹、黄瓜。
15.豆腐:忌牛奶、菠菜;忌用豆浆冲鸡蛋;忌与四环素同食。
二.肉禽蛋类:
1.猪血:忌黄豆、地黄、何首乌。
2.猪肝:忌黄豆、豆腐、鱼肉、雀肉、山鸡、鹌鹑肉。
3.猪肉:忌鹌鹑、鸽肉、鲫鱼、菱角、黄豆、蕨菜、桔梗、乌梅、百合、巴豆、大黄、黄连、牛肉、驴肉、羊肝。
4.羊肉:忌豆腐、荞麦面,、乳酪、南瓜、醋、赤豆、梅干菜、铜、丹砂。
5.猪脑髓:忌酒、盐。
6.鸡肉:忌菊花、芥末、糯米、李子、大蒜、鲤鱼、鳖肉、虾、兔肉。
7.牛肉:忌与鱼肉同烹调;忌栗子、蜂蜜、韭菜、白酒、生姜。
8.牛肝:忌与含维生素的食物同食;忌鲍鱼、鲇鱼。
9.鸭肉:忌木耳、胡桃、鳖肉。
10.狗肉:忌绿豆、杏仁、菱角、鲤鱼、泥鳅、大蒜;忌用茶。
11.鹅肉:忌与鸭梨同食。
12.鸡蛋:忌柿子、兔肉、鲤鱼、豆浆。
三.水产类:
1.海鳗鱼:不宜与白果、甘草同食。(凡海味都忌甘草)
2.鲤鱼:忌朱砂、狗肉。
3.鳝鱼:忌狗肉、狗血、芥末。
4.海带:不宜与甘草同食。
5.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
6.青鱼:忌用牛、羊油煎炸;忌芥末、白术、苍术。
7.带鱼,黄花鱼:忌用牛、羊油煎炸。
8.虾:忌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忌与猪肉、狗肉、鸡肉同食;忌糖。
四.水果类:
1.枣:忌海鲜、葱。
2.桃子:忌鳖肉、龟肉。
3.芒果:忌大蒜等辛物。
4.鸭梨:忌鹅肉、蟹;忌多吃;忌与油腻、冷热之物杂食。
5.山揸:忌海鲜、鱼类。
6.石榴:服人参是忌用。
7.葡萄:忌与四环素同食。
8.苹果:忌海味。
9.香蕉:忌白薯。
10.柿子:忌蟹、水濑肉、红薯、酒。
11.杨梅:忌生葱、羊肚、,鳗鱼。
12.柑子:忌蟹。
13.杏:忌小米。
14.桔子:忌与萝卜、牛奶、蟹、蛤同食。
15.银杏:严禁多吃,忌与鱼同食。
五.谷物类:
1.黄豆:忌猪血、蕨菜;服四环素是忌用。
2.大米(梗米):忌马肉、苍耳。
3.小米:忌杏。
4.绿豆:忌狗肉、榧子。
5.黑豆:忌厚朴、蓖麻籽、四环素。
6.红豆:忌与米同煮;忌羊肉;蛇咬伤,百日内忌食;多尿者忌用。
六.调料饮品类:
1.蒜:一般不与补药同食;忌蜂蜜、地黄、何首乌、牡丹皮。
2.葱:不宜与杨梅、蜜糖同食;忌枣、常山、地黄。
3.醋:忌丹参、茯苓、海参、羊肉、奶粉、壁虎。
4.糖:忌虾、竹笋、牛奶、含铜食物。
5.蜜:忌葱、蒜、韭菜、莴苣、豆腐、地黄、何首乌。
6.花椒:忌防风、附子、款冬。
7.酒:忌与汽水、啤酒、咖啡、奶、茶、糖同饮;忌与牛肉、柿子同食。
8.茶:不宜与狗肉同食;贫血病人服用铁剂时忌用;服用人参等滋补药品时忌用。
9.牛奶:忌牛奶中放钙粉;勿用牛奶冲鸡蛋;不宜与酸性饮料、糖、巧克力、四环素同食。
柿子不能和什么食物一起吃十二种人不宜吃柿子
柿子不能和以下几种食物一起吃:
红薯:红薯中有很多淀粉,吃完之后,胃里会出现很多胃酸,但是柿子中含有非常多的果胶,果胶与胃酸相遇,凝结成硬块,不好消化。
土豆:这两样放在一起食用不容易消化。食用完土豆后,人们的胃会产生盐酸,柿子就会在胃酸的作用下沉淀,这样既不容易消化,也不容易排泄。
海带:海带和柿子一起食用,会使得海带中的钙离子与柿子中的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结合物,影响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导致胃肠道不适。
章鱼:柿子不能与章鱼同食,二者同食,损害肠胃易致腹泻。
啤酒:吃柿子不能喝啤酒,很容易得胃结石。
十二种人不宜吃柿子
1、饭前不宜吃柿子:柿子中的鞣酸会和胃酸反应,形成难以消化的物质,容易引起胃痛、腹泻等不适。
2、喝茶或吃含有草酸的食品前后不要吃柿子:茶叶或草酸会与柿子中的鞣酸结合,形成不易被分解的化学物质,影响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
3、吃柿子时不要立即喝水,特别是冷水:柿子中的鞣酸会与水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难以消化的物质,容易引起胃部不适。
4、不要空腹吃柿子:空腹时胃酸较多,柿子中的鞣酸容易被胃酸转化成不易消化的物质。
5、柿子不宜与海味、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一起食用:容易导致胃肠不适。
6、柿子不能与维生素C同食:柿子中的鞣酸会破坏维生素C的结构,影响其吸收。
7、柿子不能与醋、酒同食:这些食物中的酸会与柿子中的鞣酸发生反应,容易形成难以消化的化合物。
8、柿子皮不要吃太多:柿子皮中的鞣酸含量较高,过多食用容易引起胃肠不适。
9、成熟的柿子不要生食:未经处理的柿子中的鞣酸含量较高,容易导致口腔粘膜破损或者喉头异物感。
10、柿子和豆腐不能一起吃:豆腐中的钙离子会与柿子中的鞣酸结合,形成不易被消化的物质,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11、柿子和牛奶不能一起食用: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与柿子中的鞣酸结合,形成不易被消化的物质,容易引起胃肠不适。
12、患有肝病、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不宜多食柿子:柿子中的鞣酸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