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止泻四大推拿手法(小儿止泻四大推拿手法视频)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时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在治疗小儿腹泻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止泻四大推拿手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呵护宝宝的肠胃健康。

一、小儿止泻推拿四大手法详解

1. 揉板门

板门位于宝宝手掌大鱼际处,是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重要穴位。操作方法如下:

(1)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板门上轻轻揉动,力度适中,以宝宝能承受为宜。

(2)每次揉动时间约2-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揉板门具有健脾和胃、止泻止吐的功效,对于治疗小儿腹泻有显著疗效。

2. 推脾经

脾经位于宝宝手掌心,拇指内侧缘,是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穴位。操作方法如下:

(1)用拇指指腹从宝宝拇指根部推向指尖,力度适中,以宝宝能承受为宜。

(2)每次推脾经时间约2-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推脾经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对治疗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效果。

3. 推三关

三关位于宝宝前臂内侧,从手腕横纹向上至肘横纹。操作方法如下:

(1)用拇指指腹从手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力度适中,以宝宝能承受为宜。

(2)每次推三关时间约2-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推三关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对于治疗小儿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4. 揉龟尾

龟尾位于宝宝尾骨末端,是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重要穴位。操作方法如下:

(1)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龟尾上轻轻揉动,力度适中,以宝宝能承受为宜。

(2)每次揉龟尾时间约2-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揉龟尾具有健脾止泻、调和肠胃的功效,对于治疗小儿腹泻有显著疗效。

二、注意事项

1.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时,应选择在宝宝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的情况下进行。

2. 推拿过程中,力度要适中,避免过重或过轻,以免损伤宝宝皮肤。

3. 推拿结束后,可给宝宝喝温开水,帮助肠胃蠕动。

4. 若宝宝腹泻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小儿止泻推拿四大手法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显著的绿色疗法。家长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手法,为宝宝提供更好的呵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预防腹泻的发生。掌握小儿止泻推拿手法,为宝宝的肠胃健康保驾护航。

小儿腹泻推拿四大手法

季节交替时,小儿腹泻成为常见病症。传统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可能对宝宝产生副作用。而中医小儿推拿则以其省时、省力、易掌握的特点,成为家庭治疗腹泻的理想选择。那么,具体有哪些推拿手法呢?

首先,按揉足三里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该穴位位于膝盖髌骨下方四指宽处,按揉此穴能调理肠胃、消食理气。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肚轻轻按揉约200次,直至小腿感到酸胀。

其次,揉龟尾也是治疗腹泻的推拿手法之一。龟尾位于尾骨末端,中医认为揉此穴能调理大肠、止泻通便。同样以大拇指指腹按摩200次为宜。

另外,推上七节骨也是常用的推拿手法。该穴位从尾椎骨向上1至1.5寸处,按摩时两手四指固定腰椎两侧,大拇指交替向上推200次,重复多组效果更佳。

最后,运内八卦同样有助于消化、止泻。按摩时以掌心为圆心,沿圆周顺时针按摩200次。

了解这些推拿手法后,父母可在宝宝腹泻时尝试使用。但需注意,孩子肌肤娇嫩,推拿时需轻柔操作,并在穴位上涂抹爽身粉以减少伤害。此外,腹泻期间应避免凉性食物,注意保暖,可饮用小米汤等易消化食物。

宝宝腹泻推拿按摩手法图解 宝宝腹泻推拿有用吗

1 伤食腹泻推拿手法

主证:多有较明显的伤食史,大便次数增多,泻下酸臭,夹有乳食,样如豆渣,因脘腹胀痛而多啼,泻后痛减而 暂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有呕吐,手心发热,夜卧不安,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指纹紫滞。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推拿方法:补脾土,推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揉足三里,平肝木,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清大肠,运土入水,清天河水,退六腑。

推拿功效:脾土能调理脾胃功能,板门能开启脾胃之门,消积导滞,顺应升降;中脘, 天枢可直接作用于肠胃,和中消滞,调理大肠,顺运内八卦,能行能散,善开胸理气,化积消导;四横纹为治小儿伤食的经验要穴。

2 火热腹泻推拿手法

主证:泻时急迫,泻下稀黄,势如倾注,日夜五度,烦躁不宁,口渴多饮,小便短赤,身热面赤,泻甚者眼眶凹陷,舌红,苔黄干,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热泻火,育阴止泻。

推拿方法: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内劳,水底捞明月,内推板门,补肾水,揉涌泉,打马过天河,清小肠,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内推大肠,上推七节,揉龟尾。

推拿功效:清天河水可清一切热邪,配以退六腑,能迅速通腑泻热,有釜底抽薪之妙;内劳宫可清热除烦,水底捞明月对解除腑热有较好的疗效;揉涌泉具有引热下行之功,热去泻自止;清小肠,揉二人上马以利小便实大便,再配以止泻效穴,顺运内八卦,内推大肠,上推七节,揉龟尾等。

3 湿热腹泻推拿手法

主证:泻下黄糜垢腻,稠粘臭秽,或有黏涎,窘迫不爽,日泻数次,甚则十余次,午后发热,口干不饮,食少,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止泻。

推拿方法:清脾土,清胃经,横纹推向板门,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小肠,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运土入水,清大肠,下推七节,揉涌泉。

推拿功效:清天河水,推六腑,清小肠,清脾土以清利脾胃湿热,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能调气通滞;运土入水有以土制水之意,以利水湿,清大肠,下推七节,揉涌泉能引湿热下行,湿热既去则泻自止。

4 寒湿腹泻推拿手法

主证:泻下清稀如水,色白不臭,肠中鸣响,腹痛而啼,面唇淡白,神萎蜷卧,口不渴饮,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指纹淡红。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推拿方法:补脾土,板门推向横纹,揉一窝风,揉神阙,揉外劳,利小肠,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运土入水,上推七节,揉龟尾,摩腹,揉脐。

推拿功效:板门推向横纹长于止泻,能升提,一窝风和神阙能温中散寒,顺运内八卦有调畅气机的作用;揉龟尾,上推七节,摩腹,揉脐乃止泻四大手法,可用于一切腹泻之症。

【小儿背部推拿作用】 *** 宝宝背部有什么好处

捏脊

穴位位置: 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推拿作用: 多用于治疗小儿积食、呕吐便秘、腹泻(泄泻)等疾病,又称“捏积”;除了治疗疾病还有效提高免疫力。

推七节骨

穴位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至骶骨和尾骨交接隆突处。

推拿作用: 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按揉龟尾

穴位位置: 龟尾位于骶骨、尾骨交接隆突处下端。

推拿作用: 龟尾穴能止泻、通便。多与揉脐、摩腹、推七节骨合用,治疗腹泻、便秘等症。

拿肩井

穴位位置: 井位于大椎与肩峯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推拿作用: 主治感冒、惊厥。拿按肩井可以发汗解表、宣通气血。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拿、掐、捏、捣”等强 *** 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2、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人而异。在临牀实践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用的时间较长。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重、少、快。如果仅推拿一侧手部穴位,可不论男女,均推拿左手。

3、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20–30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4、做小儿推拿,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规律性推拿。做保健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时少取, *** 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钟左右。

5、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相关文章

[小儿背部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调理肠胃推拿 *** 手法]

[小儿日常健脾胃四大推拿手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28372.html

标签: